以音乐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来源:

摘要:2023年,“古老文明的现代回声——中国当代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意大利举行。 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们创作的8部管弦乐作品在美国上演。 2019年,“‘一带一路’……

以音乐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2023年,“古老文明的现代回声——中国当代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意大利举行。

以音乐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们创作的8部管弦乐作品在美国上演。

以音乐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2019年,“‘一带一路’《图兰朵》歌剧音乐会”在北京演出。
  以上图片均为俞峰提供

  “在小提琴和琵琶的对话中,东西方在五线谱上相遇。通过音乐这一珍贵‘大使’,意大利和中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的两大千年文明聚集在了一起。”意大利《省报》在一则乐评中这样写道。8月10日,“古老文明的现代回声——中国当代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小提琴发源地、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举行。这场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共同呈现,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首度在克雷莫纳完整演出。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音乐旋律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热烈掌声。

  音乐是一种超越文化的语言,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不同于音乐表演团体和职业演奏家,作为集创作、表演、教育、科研于一体的高等音乐教育学院,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集群”优势,通过音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音乐教育?我们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思索中创新实践。

  让世界“听见”当代中国声音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是古老的表意方式,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即为歌集。“不学诗,无以言”,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歌(即诗)的交流功能已经体现。今天,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伴随国际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地球另一端的音乐之声,不必踏出国门就能欣赏世界名团的精彩演奏。

  我们应该为这样一个活跃、丰富的音乐舞台增添怎样的色彩?音乐是一个国家文化特色的自然流露,我们要用富有中华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色,同时与世界接轨的音乐作品发声,让世界“听见”当代中国声音。中央音乐学院多次在海外成功举办中国音乐家新作品音乐会,展示当代中国音乐发展新貌。

  2018年1月,“中国当代音乐——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新作品世界首演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举行。这是中国作曲家自中美建交以来首次以集体亮相的方式在美国举办新作品发布音乐会。2019年末,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作曲系教师们创作的8部大型管弦乐新作,包括叶小钢的《美丽乡村》、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等作品由我执棒上演。演出期间,一票难求,巨幅海报登上纽约时报广场大屏。今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重返卡内基音乐厅,与来自中国的歌唱家、器乐演奏家一道,演绎中国当代作曲家最新创作的协奏曲和交响乐作品,包括贾国平的《万古江河》、常平的小提琴协奏曲《未来之境》等。

  音乐作品入耳、入心,音乐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效果才好。在对外音乐演出中,对曲目的选择与演奏,我们有严格的标准。上演的作品既要能表现中国当代的精气神,展现中国人的当代面貌,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能与世界接轨、展现一流技术水平。比如,《愁空山》以李白的诗歌《蜀道难》为灵感,形成圆润悠扬、高亢清脆、雄浑深沉的音乐意境;《美丽乡村》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万古江河》将古筝、竖琴和管弦乐队结合,融合了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语言和技巧;《未来之境》则以小提琴的乐音,奏出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和美好希望。

  这些作品或呈现中国地理风貌和民俗风情,或凝结中国特有文化元素,或注重对自然的刻画与内省的浅唱低吟,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追求和表现技法,却有一个共同特征:作曲家借助源自西方的乐器或体裁,以飞扬诗意和饱满想象拥抱当代生活,在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音乐作品的同时,努力探索当代音乐发展的可能性。

  汲取中国音乐传统营养

  在国际舞台奏响中国音符,我们的源头活水来自中国当代音乐家赓续不断的新作,也来自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音乐传统的深入挖掘。作为高等音乐教育学府,我们有责任为音乐家创新发展提供深层次支持。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