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忠鹤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开启了一个名为“我爱演经典”的大学生戏剧周线下活动。这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活动板块,而是2023武汉文学季系列活动之一。从新闻报道上来看,“我爱……
朱忠鹤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开启了一个名为“我爱演经典”的大学生戏剧周线下活动。这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活动板块,而是2023武汉文学季系列活动之一。从新闻报道上来看,“我爱演经典”大学生戏剧周应该算是“小而美”,因为不论是演出规模,还是演员阵容,戏剧周都谈不上场面宏大和阵容豪华,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校园内的文化活动,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吸引力之一,是“文学+经典”这种有机融合形式。将剧本嵌入文学季,让文学经典与戏剧完美结合,一些大学生在戏剧周里不仅将文学经典重新改编,自编自演了一部部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而且还从文学视角出发,自创了一些互动性强的微型戏剧。应该说,这种用戏剧解读文学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大学生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舞台剧这种形式实现了文学的二次传播。
文学是一切文艺形式的母本,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论是文学与戏剧,还是文学与影视,中国文学与其他舞台艺术及其影视艺术形式一直相辅相成、双向驱动,但是,在过去的一些文学刊物中很少刊发戏剧剧本。脱胎于文学戏剧剧本也具备让观众从笑到哭,又能由哭到笑的共情能力,但在一些人的认知里,戏剧剧本还是游离于文学之外的一种形式。而这一次的大学生戏剧周,恰恰通过大学生们的亲身演绎,实现了文学与经典的有机融合。
吸引力之二,则是戏剧这种舞台艺术形式见缝插针式地“浸”入校园。近些年来,随着“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的推进,一大批优秀舞台剧目和传统戏剧相继走进校园,学生们实现了“足不出校”就能欣赏到高水准舞台艺术的梦想,同时,学生们也通过这种集合了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文化元素在内的艺术形式领略到了世界及中华美学风范。从这一点来看,这项主题文化活动可谓善莫大焉。
不过,相较于“你演我看”的传统戏剧演出形式,这一次的大学生戏剧周还将原本作为观众的大学生邀请进戏剧中变身为主角,不仅“看”,更要演,让沉浸式观剧与全身心演剧成为戏剧周的形式之一。
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自己求学阶段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的分角色朗读。从《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到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虽然仅仅是站在课堂上朗读,但正因为当年全身心的投入,一篇篇课文从边读边演的过程中,给笔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尽管时隔20多年,仍记忆犹新。
这次大学生戏剧周的确可圈可点,不论是通过文学赋予戏剧更为独特的审美韵味,还是大学生置身其中变为“剧中人”,它的探索都给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想必也会给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在人生中留下有关文学的深刻记忆。